2010/11/10

美學與現代主義

某一段對話一直記在我的心裡,有一天,一群朋友正在聊著天,突然有一位穿著入時,當然也屬小有成就的女生這麼問了:「你們學過美學的人怎麼就這麼不打扮。」
這句話並沒有任何傷人的意思,我不覺有任何異狀的回答他:「美學的內容並不是在學什麼是『美』,而是研究我們欣賞『美』的過程。」

美學從1750開始到現在,始終是討論心裡狀態的一門學問,它並非是一個可以精確研究的題目,反而比較是哲學。
 「美」和「圓週率」不一樣,他不能被計算出來,它有每個時代、每個文化中存在的形態都不一樣。


所以美學只單單討論「欣賞」的這個過程。
接著,他繼續問著:「對呀!我知道,只是你們學過美學,怎麼不會想出門搭配一下呢?」我開始感到不耐了,似乎他的重點是「不打扮」上面,並非是在「美學」上面,更不可原諒的是他仍然不想瞭解「美學」是什麼!
的確,一般人對於美學的印象,總以為學過美學的人就可以知道什麼是美,要是這麼容易知道什麼是美就好了,一切將會簡單多了。
從上面所提到的,嚴格說來「美學」並不和美產生關係,而我們一般人所認為知的「美學」,仍是拜媒體及商業操作所賜,也許是廣告詞需要,不管什麼都可以利用「美學」這個字強調商品是美麗、高貴、品味的。
其實在美術上的用語被廣告媒體借用的情況很多,另一個例子是「新古典」、「巴洛克」。

這2個字其實很接近,也都被借來形容歐洲宮庭式的裝飾性表現。

新古典主義是為追求古典主義所產生模仿古希臘的建築風格,而巴洛克原意是指「變形的珍珠」引伸為華麗、俗豔之意,認真的說,這2個詞是完全抵觸的。
最近出現了另一個字叫「生活美學」。如果我們把這個字送進內容分析機裡,有95%是生活,只有5%是美。或許用在這裡,可以用「美感」來代替「美學」吧!所以「生活美學」應該說它是「生活美感的方法」。
透過對於「生活美學」的引介,至少激發出一些人們本來藏在心中追求美好生活的性格,這也算是好事一件。
如果我們先從商品來看美感,首先要先再插撥一件事。

先回到現代主義上頭來。什麼是現代主義,假裝我們是工業時代的人,所以我們現在是1900年,而現代主義就是我們1900年的一個主義。
現在和以前不一樣了,很多東西都可經過大量生產生產,不過有許多東西在商品上卻一樣的笨,為什麼稱他一樣的笨呢?

手工時代,無論做什麼事都需要工匠靠雙工和工具打造,就算有分工,也僅止重覆性的工作。這個時候,工匠可以說是喵哩個體力活呀!

也就是這樣子,工匠們通常在造形上沒什麼想法,並且大量的參考前例,當然也會有突飛猛進的少數片段,不過和20世紀的設計師相比,這個時代的工匠顯得相當的守規矩。

這個現象在現代(1900年)還沒有任何改變,雖然我們現在用機器大量生產出了許多用品,但是在外形上卻顯得沒什麼進步,例如我們會把檯燈做得像桌上另一個東西…花瓶,我們會把汔車做得像路上另一個東西…馬車,我們會把電視做得像牆上的另一個東西…壁爐。

就這樣,有一群設計師受不了,他們認為,都已經走到現代了,我們又不是古代人,難道不能讓我們的東西進化一些嗎?

所以現在主義是社會性的,讓一切的事物能夠進步,不再受舊觀念的影響,所以檯燈應該要像路燈,汔車應該要像盒子,而電視則是另一個盒子。
不過現在主義出現之後,最困擾的是用了「現代」這個字,後來…我們只能把「現代主義」留給那個時代的那個主義,就這樣,現代主義和現在脫離了。

不過現代主義雖然是歷史洪流上的一支而已,不過它影響很大,至少它把東西的形狀徹底的改變了,任何東西都應該和他的功能有關係,而不在像他之前的眾多主義…就是改一點、改一點的。當然後來現代主義也是受到挑戰的,因為會有另一群設計師想…為什麼檯燈一定要像路燈一樣,就是一根支架頂著燈泡,難道不能像一支鳥嗎?…這是台灣設計師笨蛋的地方,這種想法就是後現代主義了。